微课堂|三管佩刀跽坐铜俑


发布时间:2022/5/18 22:29:29     浏览次数:

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


在张家界市博物馆张家界故事展厅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他在地下沉睡了二千多年,一经出土就是残缺的,但文物专家仍将其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就是1986年出土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大学墓地的三管佩刀跽坐铜俑。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西汉,青铜质地,通高16.6厘米,宽9.6厘米,重1725克。


铜俑头顶及双肩各有一空心柱,这部分已经损毁了。参考各地出土的人像形座,三根空心柱原为支撑烛台的支架。这种装饰方法,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如湖北省出土了以人体作支柱的编钟架。河南、河北等地也出现过类似的人形灯底座。

仔细观察铜俑的造型,我们会发现这座铜俑极有“个性”。

首先,铜俑作跽坐状,也就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或脚后跟上,这样的坐姿也称作“正坐”或“跪坐”,是我国古代最为正式的一种坐姿。

接下来,我们看铜俑头上的发髻。发髻饰网纹,编织似帽并盘在额前。铜俑为椭圆脸,阔额,双眼细长,鼻梁高挺,紧闭双唇,双耳肥大,左耳还垂有一穿孔。在湘西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小伙子们至今仍有在耳朵上带银耳环的习惯,这或许是自古有之的习俗。

最后,我们看到铜俑胸前着带,带的一端绕右肩经背后至左肋腰部,一把短刀系于带上,置于腋下。细看带子上的纹饰,我们会发现这条带子上的人字纹与土家族西兰卡普几何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件铜俑展现了西汉后期张家界区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成熟的雕塑与铸造技艺,为研究张家界本土文化提供了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