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会说话的石头(一)


发布时间:2022/4/23 0:05:43     浏览次数:


化石是什么?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只要是化石,就都会与古代生物相关。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具备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二是由生命活动所产生并保留下来的遗迹。


image.png

image.png

凌源古纳蚌(左)、狼鳍鱼群(右)

image.png

image.png

山旺植物

说到古生物很容易与现代生物混淆,那么古生物和现代生物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1万年以前的生物可以称为古代生物,而距今1万年以内的生物都叫现代生物。因此,埋藏在现代沉积物里的贝壳、脊椎动物骨骼等生物遗体及生物活动痕迹都不是化石,人类有史以来的考古文物一般也不被认定为化石。




化石从哪儿来?

一个生物怎么才能变成化石呢?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因为各种原因死亡之后留下来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而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变成了石头,即石化作用。幸运的是,那些生物原来的形态、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我们就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


image.png

康氏雕甲龟龙化石:属楯齿龙目,龟龙科,雕甲龟龙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image.png

海百合化石: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起源于古代海洋中,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一度繁荣,几经大灭绝事件一直顽强地繁衍到现在。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成为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的沉积变化,大约一万个生物中只有一个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而被保存下来的化石中,又有极少数能被我们人类发现,而且大多数不完整。所以,每一块完整的化石都是极其珍贵的。一个生物能否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4个条件是基本的。

1.生物自身条件
生物最好具有坚硬的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组成,能够比较持久地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然而,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image.png


2.埋藏条件
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埋藏起来,如海底泥沙、火山灰等。这些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泥沙覆盖。泥沙在后来的地质时期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如树脂、冰川冻土、沥青等)、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如硅藻土)所埋藏,也比较容易保存下来。
image.png

杨氏幻龙化石: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第一批)”,是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分子,属于鳍龙类,幻龙属。


3.环境条件
生物死后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在高水动力条件下,生物遗体来回移动而容易被磨损破坏;若遇到酸性水体,即使有钙质硬体,也会被溶解;氧化环境是有机质的天敌,加速了它的腐烂。此外,其他动物的吞食、细菌的腐蚀,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

image.png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土中保存的玄武蛙化石(距今约1800万年)


4.时间条件
生物在死后必须快速被埋藏起来。如果一直暴露在外面,身体部分很容易遭到破坏,无法形成化石。有时生物死后虽然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就因冲刷等各种因素暴露出来而遭到破坏,也不能形成化石。有一些被保存在较古老岩层中的化石,因岩层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使化石遭到破坏。被埋藏的生物遗体还必须经历漫长的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



化石是如何形成与发掘的?

说到化石,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恐龙化石,那么我们就以恐龙化石为例来看看化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我们人类所发掘的吧!

一只恐龙在湖边死亡,被雨水冲进湖里,肉体腐烂,骨骼沉入湖底,被泥沙埋上,一层又一层,然后经过漫长的石化过程,最终变成化石。但是,如果这个化石还是埋在湖底,我们人类是无法发现它的!只有经过地壳抬升,把它暴露到地面,我们才有可能在开辟公路或者挖掘隧道的过程中发现它并挖掘出来。

image.png

化石的形成与发掘过程示意图


文章内容参考《沉睡已久的化石》,图片源于网络。
组稿:符文
编辑:田嫣
初审:邓慧超
终审:刘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