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我眼中的文博人


发布时间:2021/1/18 9:29:04     浏览次数:

中国经济网 成琪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我被一位馆长感动。他就是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武汉封城,湖北省博物馆闭馆。从2月13日到5月1日,方勤在馆里住了80天。他在抗疫日记这样写道:“你是船长,就得最后一个下船,这是风度,也是职业操守。”

这一年,我被一位讲解员吸粉,他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没有带货,没有展厅,甚至没有文物,全凭了然于胸的知识和对碑林文物的爱,在八大博物馆与某平台的“云春游”直播中,以其幽默风趣的讲解荣登榜首,迅速成为网红博物馆讲解员。他在《国家宝藏》的某一集里,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有的时候上班感觉像上朝,尤其是走到石台孝经旁边,右边是右将军王羲之、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左边是太子少师柳公权、张长史草圣张旭,全世界居然真的有这么一个地方,能把中国几千年来诞生地几乎所有的书法家‘一网打尽’,我们还有元朝皇帝的圣旨,明朝嘉靖皇帝的宸翰,还有康熙、雍正、乾隆的碑石,乾隆的碑石不能进屋,屋里面有点挤,只能放在室外。”

这一年,我被一位文物修复师打动,她就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陈卉丽。她用8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她说,“在我心中,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成功的文物修复师是可以和它们交朋友,用内心与它们对话的。每当和它们对视时,都仿佛听见它们在一一倾诉病情。文物修复师用专注和热情为它们祛除病痛,恢复健康,让它们延年益寿。”

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作为记者,接触的文博人越多,感动就越多。感动我的除了是他们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和敬业精神,还有背后对文物工作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爱。

2020年年底的一次采访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诉记者,“因为每次做古籍研究,都要把古籍取出来,我们都很心疼,所以,2015年我们完成了馆藏12000余册古籍数字化。”多么朴素而又动人理由啊!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里,坚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择一事,终一生”,文物工作要求高,不仅仅是对技术能力要求高,更需要一份高度的责任心。16.23万文博行业从业人员与1亿多件(套)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相比,实在是捉襟见肘,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坚持,用自己的热爱,用自己的信念,保护者我们国家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们是了不起的人。


转自:国家文物局